当前位置:主页>珠宝资讯>黄金资讯>正文

工艺厂摇身一变卖黄金 成就本土行业龙头-中国珠宝信息网

2007-01-01 来源:重庆晨报 责任编辑: 点击:

   用“大浪淘沙”来形容重庆金店的发展历程,恰如其分。这家脱胎于工艺制品行业的老企业,风风雨雨走过了半个世纪,终于成为重庆本土最大的珠宝企业。而重庆金店的下一步目标是: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前身是工艺厂 
      重庆金店最初是重庆工艺制品厂,成立于解放初期,作为人民银行的下属国营企业,当时主要为前苏联专家加工首饰,同时从事黄金冶炼。 
    
      1961年,该企业下放地方管理,更名为重庆长江工艺厂,主要业务为生产注射的针头和像章。这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到1986年,企业存款不足3000元,但负债却高达13万元。 
    
      当时才参加工作不久、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刘乾银,主动请缨重整山河。 
  
      第一桶金 
      据刘乾银介绍,重庆金店掘得的第一桶金,其实是通过企业贷款28万元做黄金零售赚得的。 
    
      1985年,长江工艺厂以企业资产抵押方式贷款28万元,全厂职工的希望都放在了这28万元上。 
    
     “28万元拿在手上,我感到重若泰山!”刘乾银回忆说,他当时想,国家在1985年就允许黄金在民间流通,能否以此为契机,做做黄金首饰的零售业务呢? 
    
      于是,刘乾银携带着厂里一位非常熟悉黄金首饰的师傅,一起闯荡深圳,准备进一批黄金首饰到重庆卖。但是,两人在深圳寻找了28天,连黄金批发地点都没找到。失望的他们随后返回广州,准备坐火车回渝再寻找其它机会。哪知鬼使神差,在广州一家小旅馆里,刘乾银无意中在一张废报纸上看到了一个黄金首饰批发点刊登的广告。 
    
      140元/克,28万元,刚好购买2公斤黄金首饰,两人终于如释重负。而让刘乾银得意的是,这一批首饰拿回重庆后,以168元/克出售,仅仅1天半,全部售完。于是,刘乾银开始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雪球也就越滚越大,1989年,重庆金店的门面从当时的10平方米左右扩大到了60多平方米,同时,长江工艺厂将生产针头的车间改造,全部进行金银加工和制造。 
  
      滚雪球 
      其实,1985年到1991年的发展速度,只能用“滚小雪球”来形容,真正“滚大雪球”是在1992年。当时主要是收购了隶属于人民银行的重庆融泽公司,获得了黄金批发权。 
    
      1992年,抓住融泽公司改制等机遇,刘乾银不惜一切代价,以当时号称“不能拒绝的价格”———306万元,收购融泽公司,重庆金店更名为重庆金店融泽公司。 
    
      之所以要“天价”收购,刘乾银解释说,企业仅仅靠零售,其实就是小米加步枪,获得批发权后,可以向全国的珠宝企业批发黄金首饰,就如同获得飞机加大炮。 
    
      又一个起点 
      2000年,一帆风顺的重庆金店遭遇拆迁之痛,位于民族路91号500多平米的卖场,不得不搬迁,而新卖场位于目前的解放碑邮局后门,面积不足30平米,这一搬就是5年。 
    
     “这段时间损失太大了!”刘乾银说,在周大福、老凤祥等品牌的珠宝商大举进入重庆市场后,重庆金店的市场份额从最高时的50%左右,降到了仅仅只有10%。对于这5年之痛,刘乾银没有怨言,说不定,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呢? 
    
      2005年1月29日,重庆金店的旧址建成了帝都大厦,根据有关协议,重庆金店入驻其中。经过装修和整理,一个面积超过700平方米的珠宝卖场诞生了。刘乾银豪气地宣布:“重庆金店又回来了。”就在同年,重庆金店更名为“重庆金店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的文章和图片来源于Internet,当权利人发现在中国珠宝网生成的链接所指向的第三方网页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时,请权利人向珠宝网发出“权利通知”,中国珠宝网将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屏蔽相关链接。 联系邮箱:1765687@QQ.com